原來走路速度藏著腦健康密碼!醫師解析關鍵發現
最近在公園散步時,你有注意過自己的走路速度嗎?美國神經學會最新研究顯示,「走路快慢」竟然能預測未來會不會健忘,這項追蹤11年的驚人發現,連醫師都直呼「太神奇」!
2400人11年追蹤數據解密
波士頓醫學中心團隊找來2400位平均62歲的健康民眾,這些人剛開始都沒有失智或中風病史。研究人員特別做了這些檢測:
- 用專業儀器測量「每秒走路距離」
- 精準計算「手掌最大握力」
- 腦部MRI掃描看腦容量
- 記憶測驗(比如找出相似物品)
經過長達11年追蹤,結果發現: ⚠️ 走路最慢的組別:記憶衰退風險增加1.5倍 ⚠️ 握力最強的65歲以上族群:中風機率大降42% 💡 走路快的人:腦容量較大,判斷力測驗分數更高
醫師親解「走路速度」三大關聯
神經科專家Erica博士指出,從臨床觀察發現:
- 腦容量連動:走路需要大腦多區域協調,速度變慢可能是腦部退化的早期警訊
- 血管健康指標:握力強代表心血管功能好,能降低微小中風風險
- 認知功能測試:找相似物品測驗成績好的人,通常海馬迴較健康
中年後必做「兩大自測法」
想要提早發現異常?醫師建議50歲後可以這樣做:
- 超市測試法:逛賣場時觀察自己是否常「不自覺放慢腳步」
- 開罐頭測試:連續開3個罐頭,如果手酸到無法完成要當心
- 每半年用「手機計時」測量走100公尺所需時間
研究沒說的日常保養術
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因果關係,但專家建議可以:
- 每天快走15分鐘「微喘但能說話」的速度
- 做家事時「單手拿鍋具」練握力
- 玩「找不同」手機遊戲訓練視覺記憶
值得注意的是,65歲以下族群握力與中風風險關聯不明顯,推測可能與「肌肉量維持機制」不同有關。想要老來不健忘,從今天開始注意走路速度準沒錯!